历史厚重的足迹
新中国成立后,百业待兴,也亟待向世界展示中国的雄姿。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苏交流频繁。而受政治因素影响,中国建筑师们在设计时,常常把传统的中国建筑元素与苏联建筑风格结合起来。倚着长安街南沿庄严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也许就是最典型也最成功的例子。
借鉴国外之余同样也有民族风格浓郁的建筑作品,五十年代在西长安街上建成的的另一巨作——民族文化宫就是最能代表中国传统风格的建筑精品。
但不管怎样,这一时期的建筑留下了浓厚的历史足迹……
50年代经典建筑之一:人民大会堂
人民大会堂于1958年11月动工兴建,总面积17万多平方米的。包括万人大礼堂、5000人宴会厅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楼三个部分组成。大小厅室有100多个。笼式避雷网给大会堂罩上了一个巨大的罩子。使其免受雷击之灾,此项设计比国外同行在理论上的研究提前了18年。
周恩来总理在国庆十周年时,对这项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北京的人民大会堂这样大的建筑只用了十个多月的时间就建成,它的精美程度,不但远远超过我国原有同类建筑的水平,在世界上也是属于第一流。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0 评论:
发表评论